安徽省探索“编制周转池”改革,依托大数据平台,聚合全省空余编制,在不改变编制“部门所有”的前提下,向急需编制的行业部门投放编制“贷款”,这借鉴了经济领域“资产运营”和“金融存贷”的原理。
一、“编制周转池”破解“无编可用”
安徽省从盘活闲置存量编制资源、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入手,探索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按比例向教育、卫生等急需行业定向定量投放空余编制,让闲置的编制资源发挥效益。
合肥学院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急需引进人才。作为“编制周转池”试点后,合肥学院增加了266个编制。现在不仅可以引进人才,按编制比例分配的职称也多了相应名额,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便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编制银行”精准投放
在“编制周转池”改革中,安徽省首先依托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聚合全省事业存量编制。在不调整各事业单位编制基数、不核减空编事业单位编制的情况下,精细化管理,从全省常态化空编中调剂一部分存量编制,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总规模控制在空编总数的40%左右。
同时,编制周转池借鉴“资产运营”和“金融存贷”的基本原理,把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不改变编制“部门所有”的前提下,将长期空编聚集起来作为“编制存款”,向急需编制的行业定向定量投放作为“编制贷款”。不是把别人的编制拿来分走,而是把空余编制数量拿来使用,在省级平台统筹管理。
此外,为避免编制“固化”,在周转池制度设计中,对高校和医院实行“一校一策”“一院一策”,确保有限的编制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此外,对周转池事业编制进行绩效考核,三年周转期满后进行评估,使用效率高且确有需要的可重新核定编制规模,效率不高的逐步压缩规模直至完全收回,保证周转池编制能放能收。
三、金融思维“跨界”编制管理
对于“编制周转池”这一新生事物,多位受访对象表示,该制度值得肯定和推广,并不断发展完善,同时编制问题的配套政策也应继续研究推进,让编制问题“治标也治本”。
一是跨界、创新思维解决行政管理难题值得肯定、推广与借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从全国来看,许多地方都存在编制闲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编制周转池”制度值得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后推广到其他地区。
二是绩效考核与科技监控“双保险”让“周转池”规范推广。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在推广时应确保准确、规范,可以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保证编制流动具备科学性、精准性,让编制真正用好用活。
三是公益行业编制指标应重新核定、动态调整,行业改革需加速。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先存认为,留住人才并且让人才长期发展,应结合教育、卫生等公益性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编制规模加以调整,各单位编制指标不能一笔划定。此外,在编制改革外,高校去行政化、公立医院改革也应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