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7-12-31点击:

提起牛顿,大家都知道他是伟大的科学家,其实,他还有一段悲催的炒股血泪史。

他曾经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赔了两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10年的收入之和。

也不怪牛顿,因为他买入的这家公司,来头太大了,是英国南海公司。英国国王乔治一世曾经担任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家公司,拥有英国在南美地区的贸易专营权,可以说是非常牛。

1719年12月,南海公司向英国ZF递交了一份提案。这是一份用股票换国债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南海公司用自己的股票,置换价值3160万英镑的国债。并承诺,将国债利率从7%降到4%,再额外支付给应该ZF760万英镑。此时的英国ZF,正在为支付高额的国债利息发愁,财政吃紧,经济一片萧条。

不得不说,南海公司相当于给当初头疼的英国ZF“雪中送炭”。他们称,在南美发现了巨量金矿,需要资金支持。所以,几乎所有人认为,南海公司的盈利是不容置疑的。

表面看,南海公司这个提议,简直是多方盈利,大家一起发大财。

英国政府化解了财政危机,

南海公司有了更多钱可以开采金矿,

而国债持有人也可以用国债置换南海公司的股票,分享公司的红利。

实际上,这TM是一个大坑。

1718年的时候,西班牙和英国的战争就切断了南美的贸易通道,南海公司已经无利可图。哪里有什么金矿呢,这根本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南海公司,就是以获利假象为诱饵,使人们为追求虚幻的财富而走向破产。

有人问,难道当初就没人反对吗?

有啊,但是这种声音实在是太小了。

南海公司飞涨的股价淹没了反对的声音。

南海公司的股价,在方案提出前不到120英镑,几个月后,股价涨到1000多英镑,一时间,南海公司的股票一票难求。有人是这样描述的:

“快速上涨的股价,让政客忘记了政治,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商铺,牧师离开了圣坛。就连时任皇家铸币局局长的牛顿,也成了南海公司的股东。”

之后,南海公司分三次发行了8万多支新股,股东们大发横财。许多公司,一度模仿南海公司的手法,编概念,发股票。股份融资的热度,催生了许多皮包公司。

但是,纸终究保不住火,当人们发现南海公司的骗局后,南海公司的股价从1000磅以上迅速跌回到原点。

南海公司的骗局,像一盆冰水浇醒了众人。此后100年间,英国再也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

牛顿本人也留下了一句名言,他老人家炒股发财的美梦破灭后,说,“我能够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牛顿这句话说出了,在疯狂利润追逐下,人性的贪婪。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整件事情的时候,不禁要问,究竟有多少人,因为追逐利益而置国家经济和信用于不顾呢?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不少ZF官员,达官要人丑闻败露,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

南海骗局已经过去300多年。但利用特权套利,蠹空国家经济的现象,却一直周而复始。

2

提到危害国家经济的,大部分可能脱口而出的,就是房地产。

有人说,就是因为房价的暴涨,让钱无法流入实体经济,因为高房价,阻碍了多少年轻人去追逐梦想。

好像,房地产就是万恶之源,只要房价跌了,经济就会好转一样。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下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流转情况。

刚刚,两部委发声,楼市再次大利空!背后深意耐人寻味!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维护资金链才是开发商的核心内容。从拿地、在建、再到销售过程,都是在做资金的闪转腾挪。越大的开发商,项目越多,获得的收益就要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购买土地的过程中,后期的资金链就会越紧,出不得任何问题。

开发商的一举一动都需要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银行,才是背后的资金支持者,

银行,才是最大的房东。

据统计,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中直接和间接来自银行贷款的比重至少在60%,而国际通常水平是30%~40%,美国是20%。

这是什么逻辑呢,开发商不断收割着买房们的小韭菜,而银行又收割着看似巨无霸的房地产商。

据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统计,选取的总样本为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103家上榜企业,其中10家是银行,其总利润占据103家总利润的55%。除去银行的剩下93家企业,平均利润仅有15.9亿美元,相比全球上榜500强的平均利润29.6亿美元低了46%。

刚刚,两部委发声,楼市再次大利空!背后深意耐人寻味!

有人说,银行,就是一把剪刀。

人群的财富差距形成了剪刀差,刀背上的人利用杠杆实现财务暴富,刀刃下的人则被收割资产缩水;经济结构也是剪刀差,实体经济无法获得优质的低息贷款苟延残喘,而虚拟经济因为获得大量资金而变成了臃肿的胖子。胖子,最终会因为过于负重而无法前行。

最近,有两则重要的信息释放了出来。但是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一则是,12月22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规定“不得将信托资金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

约束信托资金,就约束银行。银行是信托资金的主要来源。因为有明文规定,银行不能直接将资金注入楼市、股市,所以,信托就成了给银行“跑腿”的,而银行也完美的规避掉受监管的业务。银监会的通知,是对金融管制更加强化的信号,也打到了银行的七寸。这则消息,对股市楼市都是很大的利空,而对实体经济,则是向好的。

刚刚,两部委发声,楼市再次大利空!背后深意耐人寻味!

第二则消息,是两天之后,国家审计署公布的《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财政部提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这也是一个深刻的变化。银行,往往是地方债的承销主力。以往,银行会赔本赚吆喝,维护与地方ZF的关系,换取更多的财政类存款。而地方敢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债,重要原因就是有中央收拾残局。但中央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了,如果因为大肆搞基建还不上钱,那就要承担自己酿下的苦果。

盲目、短视地扩大投资规模,不仅会延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机,更会引发系列的金融风险。这话是警告地方,自然也对银行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

至于楼市松还是紧,明年涨还是跌,你只需要看资金的流向。助推高房价的,从来不是炒房客和开发商,而是无处安放的热钱、只为逐利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