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8-02-11点击:

深度分析揭秘:通信运营商一企两制划小外包与双轨制的探索

              尚晓蒲 / 文

深度分析揭秘:通信运营商一企两制划小外包与双轨制的探索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一国两制与双轨制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双轨制:是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行,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特有的现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时代,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互联网技术革命,会不会倒逼或者颠覆现有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古代农耕文明时代,镰刀斧头与耕牛造就了以封建帝王血统为纽带的地主贵族阶级。近代工业文明时代,随着蒸汽机汽车与石油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诞生了资本主义私有化市场化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家权贵与无产阶级革命。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化市场化导致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两级分化等等社会矛盾,苏联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了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国家。

现在,全球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时代,共享竞合协同互利新体制,会不会像马云与刘强东预测的那样,或需20年左右,逐步回归计划经济甚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当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会不会颠覆现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化市场化自由竞争体制呢?

本文将深度分析揭秘:通信运营商一企两制划小外包与双轨制的探索实践。

互联网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一切,任何人都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并不落后,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世界。

当前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在研究互联网的影响,政治经济学需要重写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前流行的经济学思想的诞生和成熟都出现在农业和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思想和理论随着互联网跨界共享普惠现象的出现是否已经失灵?比如全球负利率的政策下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这是否与互联网的发展相关?共享经济的发展是否改变了货币决定物价的规律,进而减少了通胀?税收制度是否面临修改?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是否改变了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资本的作用是否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变的不那么重要甚至消失?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不再成为一个问题?资源稀缺性是否也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改变?甚至正如马云指出的计划经济是否变得可行?各种新鲜的话题都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客观上讲,中国经济学界已经落后于这个现实需求了,当前大家还沉浸在工业时代的理论思路中,而且对于现实的解释力越来越弱,经济学家群体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低。这是一个需要新思想的时代,经济学家们要有这个危机感。

其实在几年前,我就一直想写互联网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由于当时还看不清未来趋势,所以只在微博圈子简短的讲过对此事的看法。想不到马云敢冒经济学界之大不韪,2016年底,明目张胆公开提“计划经济”,于是有了今天社会上对这个话题的争论。正好有多位记者向我约稿移动互联网对当今社会体制机制影响的文章,我也正好借机梳理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批评。

这是一个有充满争议又非常敏感的话题,也希望通过这次争议,能够打破世界通信运营商资本主义市场化自由竞争经济学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能够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创造良好的意识形态领域舆论导向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促进互联网理论的创新,促进双创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遍地开花。

马云在2016年11月浙商大会提出未来“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他认为未来三十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将会被重新定义。很快吴敬琏、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等重量级经济学家都没有点名的对马云的这一言论予以反驳。2017年5月份马云在贵州参加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发言中再次解释道,他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在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远远超过大家想象,人类取得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及处理的速度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大数据让市场变得更聪明,由于大数据,让集合和预判成为可能。

马云是名人,所以在公开场合提计划经济,引起了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反驳,其实我早在2015年2月13日晚上就在一本书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计划经济是否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实现了?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一个两个企业或者一个两个行业,那为什么不能改变人类的组织行为方式?当人们的行为需求可以被低成本的汇集、整理、分析,C2B,可以有消费者来改变前端的生产环节,推而广之,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时代就有了技术支撑!人类可以步入计划时代,如果整个社会的经济模式都被改变,及经济基础改变,那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组织行为方式也必须要随之改变!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能随之迎来了入口、基础——那就是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张近东说的线上线下完美结合的O2O模式!”

我曾把读书札记拍照发了朋友圈,说道:“都在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改变企业,颠覆行业,有没有讲互联网有可能彻底的改变整个社会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卷土重来提供了(生产力)技术支持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化市场经济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如夫妻阴阳互补一样的易经哲学原理。以后的提法不应该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是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因为计划不一定是政府来做。

从以上两段话可以看出,在几年前我不但已经开始思考互联网对整个政治经济运行方式可能带来的颠覆,也开始思考其对人类社会组织运行方式可能带来的改变,跳不出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我也把互联网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可能带来的改变,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他们所描述共产主义社会。

2014年开始互联网思维的提法大规模兴起,也引发了一些争论,比如许小年2015年6月8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5班委会上就讲“互联网思维没有什么新东西,甚至是有错误的。”对此携程旅行网的创始人和CEO,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系教授梁建章就在2015年6月14日在《财新》杂志发文回应说:互联网带来的最根本变化,就是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用一句话来形容“互联网思维”,那就是“人力资本主义”。

读完两人的文章,我将两篇文章转发朋友圈然后评论道:

都不对:什么叫资本主义?什么人力资本跟金融资本,其实还是个劳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事。互联网思维,在我看来更像是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之后,对牛顿传统力学的颠覆以及补充。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后,对当今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管理思想,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像在某些领域必须用相对论来解释而非用牛顿力学来解释是一个道理,大大扩展了人们对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领域和范围。梁还在讲什么资本主义,其实根本不是什么主义,而是什么方式。互联网在我看来,恰恰解决了我们人类所谓的“致命的自负”——计划经济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有了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人类社会在微观领域可以自然而然的进入计划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思想的前瞻和伟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这么说的吧?)所谓的资本主义,哈耶克的定义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哈耶克如果活到现在,估计会变成社会主义最忠实的鼓吹者。

虽然是在2015年6月14号发的朋友圈,但是之前我不止一次的跟同事说过这个比喻,互联网思维之于传统经济学思维,就像是相对论对于牛顿传统力学的颠覆以及补充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这是对于理解互联网思维最恰当的比喻。也再次强调了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进入计划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

进入正题:计划(政府)与市场之争

既然马云挑起话题,以及诸多重量级经济学家也开始回应这个话题了,我想我应该拿点时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认识,毕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他们都在做着与马云类似的事情,用互联网技术改变这我们的生活体验。

厘清概念

要讨论今天的话题,必须先从概念上搞清楚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不要以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词,我们就真的懂他们的含义。不是学术论文所以我在此不想深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严格定义,只简单借助百度百科的定义,也能说明问题:

市场经济:又称为资本主义私有化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计划经济:又称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指令型经济。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化普及应用,社会供需完全可能实现一切按计划进行生产与销售。

分清楚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概念之后,还应该区分“市场”与“市场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不能混同,这对下面的论述很有必要。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指两种社会经济体系。

在理论上设定的所谓的“市场经济体系”里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看不见的手,看不懂的手),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在“计划经济体系”,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但在现实中“市场经济体系”中也会运用计划的手段,“计划经济体系”中也会运用市场的手段,只不过领域、范围、程度不同罢了。

貌似鸡同鸭讲

当我们理清了计划、计划经济体系,市场和市场经济体系之后,我们就会清楚,经济学家对马云提出的计划经济之批评,以及马云自己之论述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马云是从自己的实践出发,讲的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应用可以使得微观经济主体的计划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的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当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应用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计划成分确实会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们则是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批判的是计划经济作为一种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可行。

所以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博览会上又辩解说自己讲的计划经济不是指苏联那个时候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也就是说马云讲的是在未来经济中,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会越来越多,而不是主张要重新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马云同学认为经济学家们误会他了,觉得委屈。可经济学家们怎么可能那样肤浅呢,理论的力量就在于预见,他们也看到了马云所说的微观主体的计划性越来越强以已经开始预见到未来社会可能产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他们所要极力反对和避免的……

两种体系的缺陷

很显然,人类的这两种经济运行体系都存在这巨大的缺陷,计划经济体系的缺陷在于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没有一个中枢机构可以准确的获知体系中的每个人每个行为主体(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随时变化的各种精神和物质需求,并按照需求安排生产、分配,个体的需求必然会被压抑,不会被及时满足,票凭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市场经济体系的巨大缺陷是这个经济体的个人或行为主体虽然可以按照自己当时当地的需求去从市场上根据供求不平衡的关系购买或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但是个人的需求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汇聚成整体的需求,并被供给方掌握,提供相应供给,作为社会整体,供求必然出现极大偏差,导致资源浪费。比如今年猪肉市场价格上涨,大家都开始养猪,导致猪肉供过于求,猪肉价格又开始下跌,如此循环往复。

这两种经济体系存在的巨大缺陷,其实是人的缺陷,也是人类群体的缺陷,人类的大脑无法站在上帝视角,及时发现、掌握、分析、处理所有信息,并相应作出判断、决定。

但当有了智能化的电脑,有了移动互联,有了大数据有了云计算有了电脑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之后,是否可以弥补人脑的缺陷呢?当然可以。新技术的运用会极大的提高我们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人类社会的运行效率,如果云计算可弥补人脑的缺陷,那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我们人类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方式呢?会不会有却别与计划经济体系也区别于市场经济体系的新的经济体系产生呢?我认为这将是历史的必然!

超越“计划”和“市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的至理名言,但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被弃之不用,后又被科斯借其一点,改头换面成制度经济学里的科技决定制度。不管是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还是科斯的技术决定制度,都在告诉我们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决定了必须有新的制度新的生产关系来适用和促进这个社会的发展,而这种新的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从看不见、看不懂的手说起

马云对于“未来计划经济会越来越大”的这个论断是从实践中来,亲手缔造的淘宝、天猫、支付宝,让他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威力,看到了人类对于获取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巨大能力,对此,他一直用超乎大家想象来形容。当然也很可能超乎这些重量级的经济学家的想象。

但毕竟马云同学是外语专业而不是马列专业,所以他在论述互联网技术可能会对经济运行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时候,只会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说事。他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我想问大家,如果这只无形的手你愿意(能够)摸到,你愿意做计划吗?”他这句话说的太含糊,有点跳跃,我给他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应该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让你看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你能够看到这只无形的手是如何起作用的,你会不会顺应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去做相应的计划(研发、生产、销售)?马云问的很好!

我们经常讲“市场”经济、“市场”开发、占领“市场”,我们也讲“市场”瞬息万变,商业社会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不找“市长”找“市场”,我们还讲“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这个神秘莫测、神通广大的“市场”到底是什么?

其实市场就是需求,进一步说市场就是市场参与者随时变化的需求,归根结底市场就是人类的“欲望”,市场经济就是欲望经济,满足市场需求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就是说整个社会应该围绕着社会成员的需求(欲望)来配置资源。但之前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社会生产都无法准确的掌握分散的客户需求,因为需求随时在变,收集、分析成本极高(几乎不可能),只能根据局部信息,进行模糊预判,然后组织生产,投放市场,通过市场检验,试错成本极高,资源浪费巨大。

互联网将“市场”拉下神坛

本世纪最大的技术发展应用就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智能化、智慧化的技术,让移动终端智能化,二是链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万物互联,高效互联,三是云计算技术,也即是“智能化”、“互联化”、“云端化”。互联网的本质上就是数据化的技术,智能化是数据采集的入口,互联化是数据传输,云端化是数据计算和挖掘,所以核心都是数据化的技术。将小数据、分散割裂的数据汇聚互联成统一的大数据,未来商业本质就是数据。

互联网时代直接将大众的模糊的市场还原为精确的用户需求,也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我们的衣食住行的所有信息,甚至我们心跳、步数、睡眠都可以被几乎无成本的真实、准确、快速的收集、记录、传递,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这些需求,来驱动整个生态系统协调生产、服务,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甚至是一揽子的多元化的需求。

“市场”这个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神”,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拉下神坛,用马云的话讲就是他已经可以看见可以摸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了,可以看到“市场”的底牌,他已经可以通过淘宝的后台,看到中国不同地方的人群,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爱吃什么爱穿什么爱玩什么爱用什么,知道那个省女人的胸最大,知道哪个省女人的胸最小,一切都不再神秘,一切变化都在随时反馈,随时被掌握,随时被满足……

技术进步引发各种制度变革

1)商业模式被颠覆——由B2C变为C2B

小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传统产业是典型的B2C模式,企业研发一款产品,然后组织上游原材料采购,自己工厂生产,再由分销商零售商分销零售,最终到达消费者眼前,等待市场(消费者)购买。但是如果市场不认可,这一批产品都将积压,成为毫无价值的废物。或者只有一部分认可,那么剩下的就将毫无价值,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在互联网时代是怎么做的呢,先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一款产品,并通过互联网精准推送到可能喜欢这款手机的消费者,然后在网上接受客户预定,拿到汇集起来的订单,再去根据订单数量去有机会的组织原材料采购、流水线生产,然后通过现代化的物流送到消费者手中。然后再通过用户需求的实时反馈,不断的迭代更新自己的产品,中间没有经销商,没有任何的库存,也没有产品浪费。这就是典型的C2B的商业模式。

2)企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公司制变为平台制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内外部的互动更加直接,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开始模糊,无论在内部还是生态成员之间,协同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高效。企业组织不再是一个个封闭的机器,而成为了开放的体系。

商业模式的变化,经营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对组织架构提出新的要求,这个时代优秀的公司已经演变成平台(S),成为大的供应链平台或者说后台,通过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实现对下游小企业(B)提供增值服务附能服务,实现线上协同,共同服务客户(C)。

比如韩都衣舍初步建立起7个大平台,用以支撑300个左右的前端三人小组,为终端客户设计提供各种不同的服装款式。海尔的人单合一以及创投平台转型,可以为平台上小微企业的创新、互联提供支撑,再由这些小微企业去创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这种S2b2C的平台体系,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以平台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线上链接,一层一层将服务向外延伸同时将信息向内反馈的生态系统。

3)社会组织方式演进到“生态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决定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决定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我们目前中国走的已经是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当我们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都变成了“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组织方式会是什么样子?请允许我这个理想主义者跳过中间过程,在此做一个终极畅想:

当人类社会的各个行业都被融为社会整体生态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也将遵循自然规律,可以循环发展。我们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终于开始自然而然的提到了“生态协同”,虽然科学技术早已经开始了“仿生”,但人类社会的整体运转方式也开始提到“仿生”的概念,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人类社会经过几万年的发展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存在方式,人类将学会尊重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按照自然环境存在的方式,来运行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人类将终于明白中国的那句古话——“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道”,终将取法“自然”,人类作为整体社会层面与自然,天人合一,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这个地球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社会生活被数据化,归于0和1,和于自然界的阴与阳,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又可以重新归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中华文明又重新回到起点,荣归万经之首《周易》所描绘的世界之道。

这个新的制度,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我为她起个名字叫做“生态经济”。

美好的理想,始于现实的努力

美好的理想,从来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实现。这需要我们的传统企业尽快转型升级,我们的互联网企业不断开拓创新,我们的国家继续加大互联网方面的基础设施服务,比如普及发展5G技术,同时也需要经济学的理论界进行前沿理论创新,而不是继续活在市场批判计划的窠臼……

新技术、新制度,需要发展新的理论体制指导

为什么大家围绕着互联网思维有那么多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没有对应的互联网经济理论,没有令人信服的互联网经济理论。未来已来,而我们还没做好准备。我在2016年主持的一场创投峰会的论坛上提出:传统经济时代(工业社会),我们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来指导,但这两年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感觉传统西方经济学开始失灵。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人,对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挑战;西方经济学讲边际成本递减,现在互联网边际成本近乎是0;同时分享经济又打破了资源禀赋假说。所有这些变化,对人们的传统认知以及思想上造成冲击,还没有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业。这个阶段,技术已经成几何级数的飞速演进,实践者靠经验摸索,大踏步的前进,而我国所谓的经济学家已经明显落后于技术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仍停留在冷战时期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对计划经济依然标签化,意识形态化,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对非主流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打压,严防死守,不知反思,忙于批评,短于建设……

新技术、新组织,需要发展新的金融体系支撑

实体经济是从计划转型到市场,可互联网又会让我们从市场演进到生态,谁是谁非,都对,时不同也…

互联网从技术层面和思维层面颠覆了传统的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习惯,同时我们国家、社会也对其改造制造业,寄以期望,提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但企业的发展,不光靠技术,还要靠资源,靠管理,靠人才等等等等,而这些主要来自于资本的投入。我们能否为这些创新创业的互联网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供给新鲜血液,决定了这个行业能否持续蓬勃的向前发展。很显然传统企业有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可互联网企业大多为轻资产公司,他们拥有的最大资产就是人以及核心数据,这些目前都无法在银行抵押,所以必须找到与这些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途径。也许这就是一企两制划小外包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同时并行双轨制的理论创新根源。

通信运营商通过股份制改造配以股权激励,可以迅速改变企业的内外部生态以及企业中人的行为方式,可以让企业脱胎换骨,洗心革面,以崭新的形象面对资本市场。互联网发展建设必然是国家级大战略,在三大通信运营商大力推进流量不限量时代,让我们期待互联网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让中国通信运营商混改插上互联网和资本的翅膀,强大国力,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