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20-04-25点击:

河南洛阳探索文旅融合:让文化“活”起来

洛阳“网红”景区——洛邑古城 徐文波 摄

古都洛阳已经成了新晋“网红”。

在某视频平台的“打卡”榜上,洛阳高居榜眼。华灯璀璨的应天门、别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辉映的洛邑古城,这些“网红”地标成了洛阳新的旅游名片。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是洛阳城的生动写照,全市馆藏文物达40余万件。然而,洛阳文化旅游长期面临一个尴尬——“有说头,没看头”。另一方面,洛阳发展全域旅游面临另一困惑:一些景区缺乏内涵,同质化严重,难以持久。

如何破局?以文促旅,给旅游增内涵;以旅彰文,让文化活起来。洛阳探索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河南洛阳探索文旅融合:让文化“活”起来

洛阳王城公园鸟瞰 徐文波 摄

以文促旅

一朵花催生一片产业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每年四五月份,洛阳城总是“爆满”。游人纷至沓来,只为一睹牡丹的天香国色。

今年的牡丹节,文化味儿十足。王城公园内,“女皇武则天”盛装出巡,游园赏花,引得游客争相留影;天堂名堂景区里,“武皇”特设飞花令,中外嘉宾以“洛阳”“春”“花”“月”为题眼接吟诗句,舞乐相伴,一展大唐盛世风采……

一道道文化大餐,再次引爆洛阳旅游。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2917.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19%;旅游总收入274.28亿元,同比增长13.36%。近年来,9大色系、10种花型、1200余个品种的牡丹在每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为洛阳引来约2000万人次游客,旅游总收入稳定在200亿元左右。

从第一届牡丹花会开始,王城公园一直都是历届花会的主会场和赏花中心。如今,这座园子正在悄然改变。

“牡丹届届都很美,不同的是对文化的挖掘。”王城公园副主任李亚芳说,前几年,牡丹园出现同质化现象,为了形成差异竞争,王城公园打起了“文化牌”。《周礼迎宾》实景演出,及牡丹仙子采风、编钟乐舞表演、牡丹插花花艺大赛、汉服秀等文化游园活动,年年花样翻新,使王城公园在赏花竞争中占得先机。

有花,却不仅限于花。

当“赏花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时,洛阳人李学武剑走偏锋专注于研发牡丹瓷。“牡丹文化节期间,‘门票经济’很红火,但‘产业经济’没有做起来。”李学武说,“游客来了啥也带不走,本地人也很难从中获取经济收益。”他以唐白瓷技艺为基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牡丹瓷,成了洛阳爆款文创产品,每年销售5万余件,稳定销售额6000万元。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拥有1500多年栽培史的洛阳牡丹正从“一朵花”变成一片产业。

从观赏品到食用品再到化妆品,洛阳牡丹迈进工业领域,衍生出了牡丹茶、牡丹籽油、牡丹日化用品等近百个深加工产品,形成了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观赏旅游等为一体的牡丹特色产业。2018年,洛阳牡丹种植企业220余家,牡丹深加工企业40余家,牡丹瓷生产企业14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产品已形成4大类、12小类、300多个品种,牡丹产业总产值约240亿元。

在洛阳,“诗和远方”的组合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三届河洛文化大集集中展示文旅创意产品、文化演艺、非遗技艺等,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吸引了中外游客近15万人次,直接拉动文化旅游消费800万元。通过推动文化、旅游、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二次消费,门票在洛阳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胡大鹏说,从“老三篇”向“新三篇”转,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洛阳市正努力把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规划建设中,提升已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形成更多的“诗和远方”。

(责编:辛静、杨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