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分流病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基层诊疗水平不高,留不住病人,却是不争的事实。省两会上,医药卫生界委员纷纷提出建议。
“如今医疗资源分布呈‘倒三角’,集中在大城市;医疗需求又是‘正三角’,大量病人在基层。” 临清市人民医院院长赵丽华委员说:目前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编16999人,空编率为15.5%,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仅占9%,问卷调查显示省内医学院校大学生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仅有1%。
“齐鲁省立这样的大医院人多的天天像赶集,基层诊疗机构一天看不到10个病人,有的一个村子连一名合格的村医都没有。医生技术水平达不到,如何能留下85%的病人在基层看病?”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核医学研究所所长侯桂华委员表示,基层的现实,距离国家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还差得很远。
根据国家要求,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3年后,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聊城市人民医院医保处主任司淑芳委员认为,当前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工作进展缓慢,主要难点一是基层机构技术差、基础差,城里医生下不去、乡村医生留不住;二是全科医生培养难,基层待遇差、环境差、社会地位差、孩子上学难,没有大学生愿意选择当全科医生。
归根结底,制约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因为委员们建议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现有乡医村医培训,一方面定向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司淑芳委员建议,通过医联体、医疗集团或者技术协作的运作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从机制上保证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体制上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网络体系,二三级医院为人员编制所在单位,以此解决医疗技术人员不愿下基层及待遇问题,真正实现优质资源下沉,让群众放心看病。
赵丽华委员也建议,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深化与乡镇合作,实现县域内医联体对乡镇卫生院100%网络覆盖。
侯桂华委员说,目前国家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工作,但是面向中西部地区,不包括山东。建议我省积极筹划建立面向农村的全科医生定向培养规划。利用3-5年,为每一个自然村培养一位合格称职的全科医生。尽快建立山东省乡医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规划中应包括一定数目可以满足山东省乡村医生队伍需要的,3年制专科医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5年制本科医学教育的合格执业医师。
为了留住乡医村医,侯桂华委员建议对在乡村服务的医生给予特别经济补贴,且保证不低于同期县级医生标准。在村级医疗机构服务3年以上的优秀乡医,在职务晋升、进修学习上优先推荐。在待遇上仿照大学生村官制度,给予大学生村医同等待遇。
记者了解到,今年省政协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列入了年度协商计划,由农工党、医药卫生组牵头进行界别协商,并将开展带有监督性的履职活动,以期推动这一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