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际的走访调查,让我们体会到了上海出租汽车行业的纠结和无奈。在千头万绪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或许是求解的捷径。
矛盾一:供需之争
普通市民最初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在我需要的时候,能有辆车。近几年愈演愈烈的“打车难”,正是专车出现的最初土壤。
打车真的难吗?从数据上看是的。上海市交通委运管处副处长马斐介绍,出租车与人口之间的配比,国家建设部曾在参考全球行业状况后,具体规定为每万人60辆左右。于是,上海2000年后参照这一标准设置了出租车的总量控制,但问题是,此后却很少随着上海常住人口增加相应增加。
以目前上海全市出租车总量5万多辆计算,对应满足人口约为833万人,而上海如今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巨大的缺口外,行业还有项“行规”:出于保护出租车司机收入的考虑,一般只按高峰需求的60%配比。“很多人说打车难,其实都明白每天打车难就那么一会,平时叫车并没有那么难,若按满配,司机的空驶率就高了,资源效率并未最大化。”马斐表示。
但需求摆在那里,巨大的缺口,成为黑车、专车的市场。滴滴快的CEO程维表示,“我们的梦想是将来叫车不用等,路上不用堵”。
“现如今,靠交通存量难以完成出行需求,我们希望在不增加额外供应条件下,将现有交通资源发挥到极致。”这是程维主政滴滴快的的最基本思路,“北京因为阅兵限行,交通状况好了很多,当时滴滴快的每天提供着超千万次的服务,这是共享经济对未来发生的改变。”
另一家领军企业优步的商业逻辑更明确。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曾表示,优步的产品之道可以总结为“化繁为简”,人口持续增长、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让很多城市头疼,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鼓励更多人不再依赖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及多人拼车出行。“研究发现,每一辆经过优步平台高效匹配、充分使用的拼车车辆,其运力相当于减少8辆私家车上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更少的车,满足更大的出行需求,最终减少上路车辆,达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护环境、提升效率等目标”。
互联网企业描绘的未来足够美好。但在行业者看来,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通过拼车、价格补贴,一差短途的网络约租车不过几元,很多人原本并不需要打车,但这样的性价比极具诱惑,打一次又何妨?有些人甚至买菜都打车。新技术激发了更多原本没有的需求,反而增加了出车量。
经济学家认为,优步的商业逻辑是通过提升规模提高总订单数量,进而产生更高的拼车匹配率,最终使拼车更顺路,耗时更短,体验更好。本质上说,这是一种规模经济产业,需要巨大的用户群来支撑。用的人越多,治堵、减排效益越好。但这是理想状态,多大的规模才能达到这种效应,企业能否达到这一规模都是问题。还有发展中的混乱,谁来承担责任?
更进一步的极端状态是,若一座城市没有了出租车、专车等互联网约租车模式,能否支撑市民的出行需求?
“市场的供与需,永远是一对矛盾,其实争论双方在两点上已有共识,一是城市需要发展公共交通,二是要明确出租车应满足哪些需求,想清楚这两点,下一步的改革才会有的放矢。”一位业内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