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吴文诩)北京互联网法院3日举行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北京互联网法院审判白皮书》。发布会现场,法官代表讲述了“教科书式耍赖”名誉权案和“暗刷流量”网络服务合同案等北京互联网法院网络热点案件,分享审判背后的精彩故事。
审判白皮书指出,2018年9月9日至2019年8月31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共收案34263件,结案25333件。从案件类型来看,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26607件,占比77.7%;网络购物合同纠纷4243件,占比12.3%;网络侵权责任纠纷2391件,占比7.0%。在审判质效方面,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98.3%,裁判自动履行率98.0%,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95.2%,庭审平均时长37分钟,平均审理周期40天。
此外,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诉讼模式在便捷诉讼、节能环保方面成效显著。从2018年9月到2019年8月,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开庭、网上证据交换、网上调解,为当事人减少出行里程约2987万公里,平均每人每案节省开支约800元,节省在途奔波时间16个小时。
(图为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 北京互联网法院提供)
据介绍,北京互联网法院建院一周年以来,审理的多起网络热点案件,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刘书涵法官现场分享“教科书式耍赖”名誉权案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审慎而全面的考量。该案原告在另案中因不履行赔偿义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被网民称为“教科书式老赖”。该案被告系知名法律大V,因转发了原告被索赔的视频而被其认为扩大了舆论影响。合议庭认为:一方面法律保护公民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对于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事件进行批评,也是网民正常的情感和言论表达。同时,被告是网络大V、律师,也从事件旁观者转变为知情者、相关者,在判断其言论是否适度时应予以考量。
颜君法官讲述“暗刷流量”网络服务合同案中,法官们对技术细节抽丝剥茧的审理过程。此案中被告为增加某游戏产品访问量向原告购买流量,合同签订后,原告在15天的时间内,刷出三千万的流量,被告却拒不支付费用。为了理解“UV”“PV”“JS暗刷”等技术术语,法官们对十多家单位进行调研,甚至潜伏进黑灰产的公号以菜鸟的身份求教。最终合议庭认为,流量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命脉,代表了广大网络用户的喜爱和选择,而流量作假影响了互联网经济中衡量网络产品质量的重要客观数据指标。此案宣判后,当事人主动上缴款项。
发布会现场还邀请专家代表对法官发言进行精彩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春田表示,互联网法院是与先进生活方式相匹配的司法模式,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继续推出经典判决的同时,不断践行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的使命。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表示,互联网给司法带来了挑战,但互联网法院接受了挑战,应对了挑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贡献了北京司法智慧,不断深化对于互联网审判规律的理解与践行,对互联网规则的制定与线上办案规则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图为参会嘉宾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 北京互联网法院提供)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蔡慧永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建设统一诉讼平台,探索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新型诉讼规则,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妥善审理了一大批广受关注的热点案件,审判执行和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