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8-08-28点击:

8月15日,这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了!网友们纷纷说:这才是今天应该刷满朋友圈的消息!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9日9时,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受降大典。为了铭记这一时刻,这几天,一幅日本投降的“照片”在网上被刷屏。

其实,几可乱真的“照片”是一幅油画,它的作者是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一级美术师陈坚。因为过于逼真,所以屡次被误认为是历史照片。

不过,也有部分阅读者提出疑问,当时呈递降书者为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为何“照片”中却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而画作和历史照片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今天(8月16日)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陈坚,谈及这幅被他命名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油画,陈坚笑着说,这是他历时16年完成的呕心之作,也是自己的巅峰之作,对于网友的疑问,他也一一释疑揭秘。

网上刷屏的照片

是他历时16年创作的油画

这两天,很多网友都在朋友圈里转发这样一张“照片”:中西合璧的大礼堂外,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低头弯腰,向挺直了腰杆的中方代表何应钦双手递上投降书,庄严的历史时刻被定格在一瞬间。

【紫牛新闻】揭秘!日本投降日这天刷屏的“照片”,是他用十六年画出来的

朋友圈刷屏的图片

不过,也有部分读者提出疑问,当时呈递降书者为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为何“照片”中却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其实,几可乱真的“照片”是由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一级美术师陈坚在史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后简称《公元》),反映了1945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的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仪式。

【紫牛新闻】揭秘!日本投降日这天刷屏的“照片”,是他用十六年画出来的

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8月16日上午9点30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南京太平门附近一处画室见到了陈坚。今年67岁的陈坚十分精神,得知紫牛新闻记者来意后,他笑着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因为过于逼真,所以这幅画屡次被误认为是历史照片。”这番话说罢,他从画室旁的格子里取了一幅缩小版的《公元》。“实在抱歉,原版已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所以只能看看复制品。”在陈坚说话时,紫牛新闻记者的目光就已经被这幅画吸引了,尽管是复制品,也可见构思之巧妙,人物之精致,用手机拍摄局部特写,说是照片还真像。

【紫牛新闻】揭秘!日本投降日这天刷屏的“照片”,是他用十六年画出来的

《公元》的小型复制品

“上面有近200个人物,各不相同,为了完成这幅画,我用了整整16年时间,说是呕心沥血,一点也不为过。”谈到《公元》这幅画时,陈坚还是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冥冥中自有缘分,

他的画室就曾在受降旧址旁

距离陈坚画室百步之遥,有一幢灰白色外墙的大礼堂,礼堂入口处有高大宽敞的门廊,四对八根大柱撑起了屋顶,门廊上方还有一座哥特式的四层钟楼。整个建筑很新,显出翻新修复的痕迹。“我以前就在这幢大礼堂东侧画室,后来进行整体大修,画室才搬到了现在的地方。”望着气势逼人的大礼堂,陈坚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紫牛新闻记者询问后才赫然得知,这里就是抗战胜利后日本人签字投降的地方。冥冥中的缘分,《公元》由此而生。

【紫牛新闻】揭秘!日本投降日这天刷屏的“照片”,是他用十六年画出来的

《公元》的小型复制品的细节图

1975年,从士兵成长起来的陈坚由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走进南京军区机关大院。每天在大礼堂进进出出,他并不知道这里就是抗战胜利后日本人签字投降的地方。“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出差的时候喜欢看一些历史资料,1987年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淘书时,‘巧遇’了一本名叫《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陈坚说,书里集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和亚洲战场上所有的新闻稿汇编,他发现里面有一篇题目是《日军签降一幕》,写的是日军在南京的大礼堂签投降书。陈坚当时看了这篇新闻后突然想到平时画画的地方就在大礼堂旁,后来经过多次查找资料及取证,终于确定大礼堂就是抗战胜利后日本人签字投降的地方。

【紫牛新闻】揭秘!日本投降日这天刷屏的“照片”,是他用十六年画出来的

陈坚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

呕心沥血十六年,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面世


此时的陈坚情绪难以平复,于是他萌发了创作《公元》的念头,从1987年到1993年他一直都在收集素材做准备工作,一头扎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这个源头找资料,1993年正式提笔开始画草稿。

“其实我画的不慢,1995年就已经成品了。”陈坚解释说,第一篇作品名叫《日落》,并没有公开展出发表。当时凭着一股激情和冲劲,陈坚完成了《日落》,但之后,越来越感觉到画作有许多不足。1998年,他再度提笔,花了整整五年时间,重新构图作画,并将作品名字改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陈坚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在历史面前,无须用“日落”这样掺杂了感情色彩的词语,用公元年号时间来记录,更显公正、客观、庄严。由此,历时16年,2003年《公元》面世,目前该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该画长6米,高2.2米,气势恢宏,画面上近200名人物栩栩如生。

“四处搜寻与之相关的文字记录、老照片和视频,认真考证每个细节,揣摩着那些历史人物在那一瞬间的神情。”陈坚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里面有近200个人物,各不相同,所以细节非常重要。陈坚认为,这幅画难度最大就是主要人物的面容和神态,何应钦还好一点,冈村宁次的照片并不好找,而且他画的还是侧面。“我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对比,找到了身形相似的朋友和同事,让他们做模特。”陈坚说,他就是通过这种“笨办法”最终完成了重要人物的绘画。

正面纪实和艺术创作不矛盾

他详解油画与照片区别

《公元》属历史题材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极其严肃的重大事件,通过正面的纪实手法来表现这一重大事件,是唯一可取之道。”陈坚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尽管如此,这与艺术创作并不矛盾。

陈坚说话的同时指着《公元》的复制品说,最主要的人物肯定是何应钦和冈村宁次,实际在当时,冈村宁次签完投降书后,交由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小林浅三郎又把投降书交给了何应钦。但在大家的认知中,应该是同等级的冈村宁次来递投降书,所以他在油画里让本来坐着的冈村宁次也参与了进去。

“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照片里何应钦是略微弯腰伸手去接投降书的,很多人对这个举动不满意。”陈坚有自己的想法,他模仿照片中何应钦弯腰接物的动作向紫牛新闻记者演示:“你看,何应钦面前的桌子由两张宽桌拼成,中间隔了一段距离,小林浅三郎递交投降书时并没有特别弯腰向前,何应钦个子不高,所以就要伸长了手去接,腰自然弯了起来。”因此,陈坚在油画里特意将何应钦的背画得笔直,“应该挺直了脊梁”。

除了人物做了些许改变,最大的改变是将中国战区投降仪式“搬到”了室外。“为了烘托氛围,凸显出礼堂这个地标,签字仪式的地点搬到了室外广场,庄严肃穆的大礼堂成为整个画面背景。”陈坚表示,这样能让场景和构图看起来更开阔,也更好展现人物形象。

创作之心不老

下一部作品是《远征军》

谈及《公元》,陈坚认为,这是他巅峰之作,估计自己再也难以超越。尽管如此,创作之心依然推动着他继续前行。“正在准备下一部作品,名字初步定为《远征军》”陈坚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这次创作选取的是第二阶段,就是作战失利后一部分远征军撤至印度,后称中国驻印军。”陈坚介绍说,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

【紫牛新闻】揭秘!日本投降日这天刷屏的“照片”,是他用十六年画出来的

《远征军》的初稿

陈坚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油画中选取的场景是缅甸的原始森林,除了主要的将领不可缺少外,他还选取了大象这样具有当地特色的“运输工具”。按照陈坚的构想,画面中将领在指挥,分散的各个小部队人员则手持缅刀砍树,准备抄后路阻击日军。为了完成这幅油画,陈坚已经寻找或是购买了部分器具,以便临摹。

“一提画笔,就觉得源源不断地动力往手中涌来,心中澎湃万分,或许这就是创作之心不老吧。”陈坚的这番话让紫牛新闻记者感慨不已,《公元》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面世也就自然而然了。采访结束时,陈坚笑着说,这部油画作品完成时,一定会邀请紫牛新闻记者再度前来他的画室,共同品鉴。

紫牛新闻记者|郭一鹏

紫牛新闻实习记者|艾陆琦

编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记者拍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