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8-11-21点击:

如赴一场应赴之约,11月8日,我们迎来第19个中国记者节。

没有人比我们更珍视这个节日。这是我们重温新闻精神的节日,是提醒记者存在价值的节日。

没有人比我们更有资格拥抱这个节日。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我们用一篇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以风起云涌、浪奔涛啸之势,捍卫公共价值,标示了记者依然能够强大存在的意义。

新闻在,记者就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牢记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鼓与呼,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时代华章。

记者在,真相就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奔走在三秦大地的田间地头,见证并记录全省上下追赶超越的时代图景,守护公义良知,守望公平正义,为“新时代新陕西”绘制一幅历史底本。

伟大的时代,每一刻都有奇迹诞生;伟大的时代,需要更加全面、准确、真实、深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2019年1月1日,我们将迎来25岁的生日。25年的山河家国,定格在我们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镜头中的每一幅照片里。我们既是记录者,亦是时代发展的亲历者。

风华三秦,其道大光。我们相信,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信息传播环境如何改变,真正的新闻永远有其价值,真正的记者也永远被社会所需要。

我们相信,身处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拥有更多样的媒体形式,也创造着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前行。

我们给每一位媒体人道一声节日快乐,愿我们温暖、有力,在伟大的时代,开出向阳的花。


宋雨:心怀执着一往直前

宋雨照片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沉湎于新闻的无限可能性是危险的,但也是必需的。

“新闻究竟用来做什么?”这就像是天问一般,时时刻刻盘旋在我的脑中和心头。

就职业的分工而言,记者和作家、小说家、音乐家一样,都是个体性劳动者,是我们社会的守望者和记录者。

就职业的责任而言,一名优秀的记者,又应该成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用新闻,贡献社会的基本价值。不管科学技术如何进步,广博的知识体系、快速的学习能力,独立的洞见和思考以及对某些领域的长期兴趣和深入积累,是缺一不可的。

就职业的存在价值而言,记者唯有跋涉劳动,才可以成就自己。你被什么驱动,什么就是你的命。

于是,只能提醒自己,不停地做吧、写吧、思考吧,这是一个记者摆脱不了的宿命。就像每一位我们所采访的普通人一样,忠贞的人,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也是用勇敢结束。

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三秦都市报的时候,2010年,我23岁。

8年过去,我将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这份报纸。所以,我对他无比尊重,也无比珍惜。他一直都是我勇气的重要来源,也一直是我人生的老师。

了解三秦都市报的人都知道,这张报纸曾被誉为陕西报业乃至全国报业的“黄埔军校”,20多年来,为全国的媒体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而在我身边,比我优秀的前辈、同事,更是一抓一大把,他们各有专攻又无可替代,用出色的新闻报道,真切地影响着行业内外,捍卫着公共价值。

梁漱溟曾说,他最关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这大致也是我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历史、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社会,本质上都是关注人本身,关注我们人生的应有之义。

这一定是个长期的、艰苦的锤炼过程。很多时候,我最开始知道的也只是某个人的名字,然后通过采访,从陌生混乱的片段材料中,汇集处理各种信息,最后理出一条理性清晰的线索,将一个人呈现于纸上。这些报道,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像是用无数个瞬间,拼凑而成的一幅“素描图”。

就像帕斯捷尔纳克说的那句话一样,“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这每一个瞬间,是每个人的人生注脚,包含着古往今来、冷暖悲欣。

我非常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我往往在一天里便经历了一个人的一生,无数的人生构筑了一个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的世界。

媒体是基于社会分工基础上出现的,现代媒体是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它的核心就在记录和传播。这是媒体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它关乎公众的知情权。

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记者首先应该抱着谦卑的态度,惜字敬纸,对笔下的每一个字负责。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于记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然,保持谦逊,持续地学习,时刻反省自己,同样重要——记者这个职业,是很容易自大、自我迷失的,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觉得自己占据了道德的高点——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是阻碍我们继续进步的最大危险所在。

媒体当然是个巨大的名利场,但它认个人奋斗,认才华和勤奋。

一个记者,如果真正想开始写作,就必须首先抛弃那种享受写作的天真想法。

奔波采访、埋头写作,向来都是异常艰辛的事。享受是读者的事情,享受是后来的事,记者高强度职业训练中的写作是没有乐趣的,只有完成了,才会有乐趣。

在越来越强调专业化和高标准的今天,人们越需要重新呼唤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专业生产的、更具价值的信息。不论是过去、现在和遥不可及的将来,新闻依然神圣,新闻专业主义永远是一盏明灯,照亮着热爱寻找真相的人。

梵高在决心投身艺术时,曾给弟弟提奥写了一封信。信中,梵高说:“别人眼里的我是怎样的?一文不名者、怪物、不合群的人——一个在社会毫无地位,比最卑微者更卑微的存在。但纵使如此,通过我的画作,我要人们看见,这卑微的肉体里尚存灵魂。”

在时代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曾像梵高一样,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有人选择了宗教,有人选择了隐退,有人选择了玩世不恭,而梵高,却选择用他的勤奋,释放出一种永恒的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热情。

我庆幸的是,在经历了无数个严谨的、不屈的、艰难的却又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我没变成狡黠世故的老油条,心中依然怀着对新闻的执着和追求,一往直前。

赵明:见证陕西发展历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在三秦都市报社工作已有13年。

13年前,我踏入新闻这个行当,从事时政新闻报道,通过解读一项项政策,传递一条条信息,我用手中的笔记录着陕西前进的脚步,见证了陕西发展的历程。

13年的时政新闻采访生涯,始终兢兢业业;面对读者和领导的信任,一直如履薄冰,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13年的努力拼搏和同事帮助,我和团队成员创作的《总理来到陕西团》获得2017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这是肯定,也是鞭策和鼓励,我们将擎举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警醒: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有些事,已经渐渐淡出记忆;而有些事,却如昨日发生,记忆清晰甚至刻骨铭心。时光倒流到2017年3月9日上午,早春的北京,万物复苏,碧空如洗。陕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一厅举行全体会议,审议相关工作报告。

上午9点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健步走进人民大会堂东一厅。在热烈的掌声中,李克强面带微笑,与陕西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问民情,听民意,纳良策——忘不了,李克强总理谈雾霾形成机理时说,“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我们愿意拿出总理预备费给予重奖!这是民生的当务之急啊。我们会不惜财力,一定要把这件事研究透!”

忘不了,李克强总理听闻曾看望过的“安康市旬阳县金坡村留守儿童杨康一家已搬入镇上新房,小女孩当时在电话中告诉在外打工的父亲‘家里来了大人物’”时说:“老百姓是天,人民群众是我们心中的大人物 。”

忘不了,李克强总理深情地说:“陕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像这块土地上的秦腔和信天游一样,调子多高啊。陕西要发扬这种高亢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历史传统,突破重围,深化关键领域改革、面向未来扩大开放,继续抢占西北地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忘不了,李克强总理对陕西的深情关怀,现场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陕西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件件有回应,尽最大可能给予支持。

面对今天的荣誉怎能不心潮澎湃——忘不了,报社领导的谆谆教诲和激励鞭策。你们鼓励的话就像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房,鼓励的话就像灯光,照亮我们的梦想。

忘不了,总编办、编辑出版中心的支持和精心编排。你们的精心编排和精雕细琢,让一块块新颖活泼的版面和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栏目展现在读者面前。

忘不了,部门同志的同心同德和精诚合作。你们的努力协作和一如既往,让需要听7个小时的录音缩短到半小时,既保证了优稿,又保证了优版。

从业十三载,历经“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传媒变革,我们总是不断面临挑战、一直迎接挑战,怀揣希望、脚踏实地,我们一直保持着奋斗的姿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新时代里,无论媒体形态将如何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不忘新闻工作者的初心,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使命。如今,带着一份荣誉,一份责任,我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我们会一如既往,在新闻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我和我的同事将以此次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为契机,在三秦都市报“正”字企业文化引领下,做到“心正、言正、身正”,积极努力开展“提倡正气,提升素质,提高效率”和“赞组织,赞同事,赞自己”,比作风,比干劲,比实绩,力争早日冲刺中国新闻奖。

石喻涵: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石喻涵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报纸上的一个个名字;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采访的路上。”

多年之后,当有人问我,从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经历的时候,国测一大队的这次,一定会在选项范围内。因为,他们的故事,是一首艰辛、苦涩又雄壮的奉献之歌,也是一首悲壮又动人的生命赞歌。

说实话,最开始接到这个采访任务的时候,我并没有多上心,总觉得地理测绘离日常生活很远。对于一个入行快四年的记者来说,那时的我,更憧憬那些需要冲到一线、需要强烈人物情感的新闻事件。

采访当天,我坐到了郁期青老人的对面,看着他,拿出了一份手写的演讲稿。整整7页纸,每页500多字,没有涂改,仿宋字体,娟秀整齐。原来,在使用计算机生成数据前,测绘队的职工都要练一手好字,或仿宋或隶书。那时,刚进队的年轻职工每天都有用铅笔练100个字的任务。

采访测绘队员,却聊起了练字,这很有趣。

徒步行程5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00多圈;工作地点主要在青藏高原和新疆戈壁,四周是“生命禁区”的无人区、危机四伏的高山大漠……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当初想法的幼稚:这是一群像大地一般沉默无言的人,可他们却建立了光耀大地的功勋。

有些细节,稿件中没有体现,但是却震撼着我——所有冲顶的测量队员必须满足几个选拔条件:第一,要有兄弟,不是“独苗”;第二,未婚,已定婚期的要推迟。因为他们都清楚,珠峰登山时有意外,必须为亲人做最坏的打算。

当测绘队员们用极为平常的口吻讲述他们工作中的惊心动魄时,我发现,也许对他们而言,当艰辛已成平常,人会变得坚强;当艰辛已成平常,微笑和从容会那样动人心魄。

在写人物通讯时,经常会问到一个词——初心。其实,对于记者而言,无论是初心还是梦想,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因为容易碰壁和遭受诱惑,往往需要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的缘故,我习惯了灯红酒绿和喧闹的人群,时间久了,心灵上总会有一种压抑与不安,附和着浮躁。通过对国测一大队的采访,我突然明白,当人有了信仰,无论面对艰险和牺牲,似乎都能够等闲视之;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在寂寞的戈壁荒野,都能给身体和心灵一个家。

这是对我的教育和激励。

算起来,今年是我当记者的第六年,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今年由于要发射北斗卫星,我来到位于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访。根据安排,当天下午4点,需要在一间位于五楼的会议室,采访北斗卫星的设计团队。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准备采访时,突然开始感受到晃动。起初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可是晃动一直在持续。突然有人喊“地震了”,大家才反应过来。那时候什么地震救援常识都被抛诸脑后,只想赶紧跑出大楼。

整个晃动过程大概持续了30秒。随即,大伙的手机陆续收到信息,原来刚才西昌发生了5.1级地震,震中距离我们非常近。我们所在这栋楼的玻璃,也出现了一人多高的裂痕。十几分钟后,当其他人还在院子里等待的时候,记者们已经返回会议室准备采访了。

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会问问自己,人能否做到默默无闻地奉献?国测一大队的队员们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任务交到我们手里,就要把它认真出色地完成好。累不累,苦不苦,你说呢?”从此之后,我给自己提出一个标准——我的每一篇稿件,都应该是最好的。

下面这首诗,是测绘队员们写的,我却想把它送给每一个人。

我愿如星,不追求彩虹的艳丽,不企望惊雷的轰鸣;

我愿如星,默默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去维系晨的安谧、夜的恬静;

我愿如星,在短短的生命征途上,把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大地和天空……

阮班慧:用照片讲述故事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个瞬间,一个奇迹。影像是发现生活的美好,记录人类社会的变革。影像的力量源于记录真实,影像的魅力在于展示我们生存的世界,《胳膊上“种”耳朵》这幅作品就很好地阐释了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发现、记录和改变”的力量。

2016年11月8日晚上10点,一张右手臂上“长”出耳朵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说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郭树忠教授采取现代医学技术,特意为一名右耳缺失的患者“种”出来的。第二天早上7时许,我在该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见到了在患者胳膊上“种”耳朵的郭树忠教授,他说,“我也没有想到这个耳再造术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11月8日晚上都快12点了,还有美国的专家打电话过来咨询这个事情。”随后我和郭教授走进病房,见到了这位右胳膊上长着耳朵的男患者吉某。

吉某躺在病床上有点紧张地望着陆续到来的人,并时不时瞅胳膊上的耳朵,“做得太像了,简直和我左耳朵是一模一样的。”吉某显得非常开心。突然,西安日报的女记者望着这只逼真的耳朵,情不自禁地伸手摸了一下,“呀!你的手好凉啊。”吉某笑呵呵地说。这让现场的人们都感到很惊讶,“没想到,这只胳膊上‘种’的耳朵外形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模一样,它还有感觉,是活的!”我当时毫不犹豫的抓拍到了女记者触摸患者胳膊上“种”的耳朵这个瞬间。

该新闻照片先后在三秦都市报、三秦网、中国日报、中国日报亚洲图片网等多家媒体公开发表推出,图片新闻发表后,迅速被英国每日邮报、路透社、环球网、中青在线、环球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国内外100余家主流媒体和网站转载,该图片新闻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因为,这张新闻图片再现的是目前国际上最完美的前臂耳朵再造手术,不仅为患者带去了自信和福音,同时定格的也是医疗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胳膊上“种”耳朵》这幅新闻图片还被中国日报亚洲图片网评为当月“国际传播精选图片”和“路透社年度奇异图片”,同时这张新闻照片也获得了2016年度陕西新闻摄影一等奖。

原来,2015年,尚未成家的吉某因为车祸失去右耳,吉某家人四处求医,都说没办法再造耳朵,为此吉某整天情绪非常低落,因为缺了一只耳朵,心里也总是闷闷不乐,平时也不敢外出,总担心外面的人看见后会议论,甚至和家里人也很少说话。2017年初,就在吉某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全国耳再造专家郭树忠教授。郭教授在详细了解病情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打破传统模式,为病人量身定做耳再造手术。2017年3月29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郭树忠教授、舒茂国教授带领手术团队及相关学科20余位医护人员,共同为因车祸失去右耳的患者实施了再造耳移植手术。手术历时7小时,成功将“种”在患者前臂上的耳朵移植到头部。手术中,所有血管全都顺利吻合接上。4月10日上午,当医生细致地为新耳朵部分拆线时,欣喜地看到每一块皮肤都已成活,耳朵及前臂的伤口都长得非常好。“完全实现了我们预期的恢复进程,恢复得很理想。”舒茂国教授高兴地说。患者耳朵“失而复得”,出院后再也没有了原来缺耳朵的烦恼,现在已和恋人结婚并生活的很幸福。

一位优秀的摄影记者,不只是简单的定格某个历史性的瞬间,而是应该系统的完整的将整个新闻事件全部记录下来,才能真实的还原真相,记者应该站在见证历史的高度,将这些影像作为历史资料来留存,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为此,我全程记录了从耳朵“种”植、移植、再到拆线、康复出院的全部瞬间,这些照片定格的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奇迹,因为胳膊上“种”的耳朵的成功移植,他很好的印证了郭树忠教授关于医术就是艺术的观点。在手术室里,每台手术都是他们倾注全部心血的作品,作为摄影记者,真实的记录和再现既是使命也是职责,所以我对于新闻事件的拍摄不仅之于表象,而是深入到新闻背后的故事当中,通过我的影像来讲好一个故事,传播好社会正能量,服务更多的人群,这就是我的一点感悟。

马智峰: 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听

QQ%E5%9B%BE%E7%89%8720181106212732(137811)-2018110

有人说,努力的意义就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记住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

文字,不仅仅记录生活,它还可以赋予我们崭新的思考和前进的力量。一篇优秀的新闻稿,就是一段人生的缩影,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国测一大队 用生命丈量中国“高度”》这篇稿件荣获了2016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作为编者,迄今两年有余,仍让我记忆犹新。

百度一下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世界之巅,被誉为是“世界屋脊”。新中国成立初期珠峰的相关数据被外国“测量权威”垄断,精确测量珠峰的高度是中国人的梦想。国测一大队的测绘队员们曾六登世界之巅,用脚步丈量,用生命唱响了一曲祖国赞歌。

他们不是登山家,他们不是征服大山的背包客,这些测绘队员们在面对饥饿、寒冷、劳累甚至是死亡的威胁时,只是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成是自己的普通工作。

他们并不出名,他们默默无闻,但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在完成使命。是的,这是一支满怀激情和理想的团队,这是一群有着崇高信念的团队。

作为文字记录者,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所有人听。

拿到这则新闻的原始稿件,我就被里面的描写深深打动:作为曾经国测一大队的队员,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郁期青回忆,高反曾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有4人患了高山厌食症,头痛、恶心,4个南方人8天只吃了1斤多大米、一点点炼乳。即便如此,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却从没耽误。”

那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又体现出怎样的一种豪情;测量登山队员任秀波用冰镐刺激手神经完成测量打破世界纪录。“他用冰镐在60多度的雪坡上刨出一块小平台,为了操作仪器,他只能脱了鸭绒手套,戴着薄手套。十几分钟后,手就冻得没有了知觉。他将手用力地砸向冰镐,用来刺激神经,增加血液循环,等手有些知觉了,才赶紧撤到7028米营地。”那是怎样的坚忍的心态和不放弃的精神。

他们不是英雄,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壮举。他们的故事,正具备了一则优秀的新闻稿件所必须有的血与肉。

我的女儿读初二,我把这篇稿件推荐给她作为范文。孩子看后说,她突然明白了新闻是记录社会、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这句话的含义。所有人都知道珠峰的高度只是一串数字,却不知道数字背后原来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这么一群可歌可泣的团队为之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报纸是文字的载体,报纸是传播的工具。我觉得那一行行铅字带给所有受众的是温暖的力量和向上的思考。

是的,对于每个人而言,文字是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择一张干净的报纸,倒一杯纯净的白水,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生活,依旧美好。

范为民:审度时宜 虑定而动

范为民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然而,近年来秦岭违建问题虽被媒体屡屡曝光,却禁而不绝。

今年7月30日,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在西安召开,拉开了我省全面整治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的大幕,也使秦岭违建问题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

其实早在4年前,三秦都市报就曾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关爱秦岭 大美陕西》,聚焦秦岭违建别墅问题,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并入选当年“陕西10大新闻”。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4年前。

2014年3月25日三秦都市报改版当天,推出的《秦岭山中“藏”着20余栋违规别墅》图文报道,首次曝光了长安区滦镇石峡沟村,“藏”有20余栋花园洋房,且盖房人并非当地村民。报道立即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央视、新华社等央媒纷纷跟进聚焦。

随着更多违建别墅的曝光,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陕西省和西安市全面加以整治,保护秦岭生态。

为使报道更加深入、持久、有力,三秦都市报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整个秦岭的生态保护工作,报社领导亲自部署,于8月17日起,推出《关爱秦岭 大美陕西》大型系列报道。每期报道一反一正,既从反面曝光乱象、揭示问题,也从正面对保护秦岭生态的先进典型,予以宣传和弘扬。

当年11月 13日,随着最后一处违建轰然倒下,秦岭北麓西安段202栋违法建筑处置工作提前完毕。11月15日,三秦都市报推出8个版特刊,为这一持续半年多的报道画上圆满句号。

2014年第12期《新闻知识》杂志上,刊发了根据这一报道撰写的新闻论文《准确把握“时度效” 张弛有度重实效》,荣获当年陕西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

巍巍秦岭,莽莽三秦。

如今,4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写入宪法,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号召力,再看当年这组报道,更具不凡的社会意义;如今,4年过去了,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并在更高层面以更大力度加以整治,更加印证了当年这组报道独特的新闻价值;如今,再度审视《准确把握“时度效” 张弛有度重实效》这篇论文,更能体会到其对整个报道时机选择、问题把握、火候拿捏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做好热点问题报道时度效有机统一的精到论述。

而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要准确把握时度效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时,就是时机、节奏。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的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掌握舆论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媒体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规律的透彻认识和深刻把握,对做好当前和今后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新的媒体业态、新的传播方式、新的舆论环境都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三秦都市报作为主流媒体,在加快融合升级、守正创新的同时,更需在新闻报道中,做到时度效的高度统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张居正的话,“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晁阳:我与汪勇的48小时

QQ%E5%9B%BE%E7%89%8720181106204102(137567)-2018110

汪勇,男,土家族,1971年10月10日出生,大学文化程度,湖南省沅陵县人。1990年3月参加工作,199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副所长、咸东社区民警,一级警督警衔。党的十九大代表,省、市第十三届党代表,西安市委十三届候补委员。

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获陕西省“三秦楷模”、“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忠诚源于信念,敬业乃因本色。不是星星却照亮了璀璨的星空,不是勇士却擎起了不屈的脊梁,不是天使却温暖了每位群众。汪勇,一名普普通通的民警,心里装着百姓,天天帮着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真情发着光和热,用行动诠释了对公安事业的热爱,用良知坚守了应有的职业道德,用信念树起了一面党员的旗帜,用汗水谱写了人生的华丽篇章。

“群众利益无小事,不管是邻里纠纷,还是婆媳不和,小矛盾不及时调解就会酿成大祸端,只要居民有矛盾我就会及时赶到调解,化干戈为玉帛,每次当我看到邻里之间握手言和,付出再多、受再大委屈都烟消云散了……”这是记者当初采访汪勇时,他很真诚地说出的一段话。他给记者的印象是普通和平凡,他一年365天泡在社区,这是一个老旧社区,同时也是一个高发案社区,经过他坚持不懈的治理降为了零发案,他赢得的不仅仅是群众的信任,更是群众对公安形象的改变。汪勇的执着工作,赢得了辖区群众最广泛的尊敬和拥戴,被亲切地称为“像儿子一样亲的好民警”,成了社区群众心目中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经过多日的思考和策划后,记者零距离跟随汪勇48小时,同吃同住,深入一线扎实采访,终于挖出了汪勇背后和居民之间的真情故事。最终经过近60天的连续报道后,汪勇事迹被广泛传颂,为此,西安市公安局还专门成立了“汪勇事迹报告团”,最终使汪勇从西安走向了全国。

他是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他没有侦破过惊天动地的案件,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工作事迹,但他每年步行数千公里奔波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辖区的治安状况,更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自家人”; 他把自己90%的时间都扑到了社区里,走东家、串西家,拉家常、询问治安情况,帮困解难,从早到晚,周末有时也不休息,并且经常是忙到很晚才离开社区。

《片警汪勇的48小时》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大媒体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网友们对汪勇的忘我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片警汪勇的48小时》经过近3个月的报道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的震撼,特别是在公安系统更是热议不断,从省到市再到区县,凡是有警徽的地方就有学习汪勇的横幅,同时汪勇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