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7-11-29点击:

    6月25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乘“向阳红09”船从江阴起航,执行2014年~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前往西北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

    出发后,“蛟龙”号将首先奔赴南海开展超短基线标定作业,执行本航次第一航段第一阶段任务。据悉,“蛟龙”号在下潜后,与母船的联系需要精确的定位系统,超短基线就是用于联系的定位系统。本次作业主要是验证“蛟龙”号的定位性能,并排除可能的故障,重新标定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提高定位精度,为后续下潜提供保障。

    那么,此次“蛟龙”号的“西太探索之旅”有哪些看点?又会带来哪些惊喜呢?

    看点一:技术人员上岗操作

    据航次现场副总指挥、“蛟龙”号潜航员叶聪介绍,在第一航段,“蛟龙”号研发单位人员大幅减少,潜水器的维护保障运行工作逐渐向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过渡。新上船的技术人员增多,并将上岗实际操作。

    2013年,“蛟龙”号从海上试验转入试验性应用,开始执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 蛟龙 号将逐步提高作业能力,培训技术人员,加速潜水器规范化运行,让潜水器更加贴近科学考察的实际需求。”叶聪说。

    看点二:海底考察新增利器

    勘探海底“聚宝盆”,离不开深海“利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微型遥控潜水器“龙珠”号,将首次搭乘“蛟龙”号潜入大洋,探索深海奥秘。据叶聪介绍,“龙珠”号可以去一些“蛟龙”号不能到达的区域,扩大载人深潜的作业范围。

    在本航次开始前,全国多家科研单位研发的29种作业设备,都申请搭载“蛟龙”号参与海洋科学调查。最终,本航段仅有沉积物取样器、原位土工力学测试仪、生物存放箱和“龙珠”号如愿以偿。除“龙珠”号是新增作业设备外,其余3种都参加过海试,经改进后再次搭载。

    看点三:作业海域具有探点

    本航次第一航段的作业海域是位于麦哲伦海山区中部的采薇海山富钴结壳勘探区,继续进行底栖生物和结壳调查,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的义务。

    富钴结壳是一种富含钴和其他稀有金属的海底铁锰氧化物,集中生长在没有沉积物覆盖的海山、海底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看点四:下潜人员肩负重任

    由于下潜机会宝贵,每名搭乘“蛟龙”号下潜的人员都肩负重任。有的要完成科考任务,有的要调试作业工具,还有的要辅助驾驶潜水器。

    经过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和考核,本航段有9名科学家具备下潜条件。叶聪介绍说,“蛟龙”号在第一航段预计下潜5次,下潜深度在1800米~5000米。在通过工程下潜确认潜水器技术状态后,科学家将有机会参与后续的科学应用下潜。

    担任本航次“蛟龙”号下潜任务的依旧是3位深海“的哥”:叶聪、傅文韬、唐嘉陵。去年全国公开选拔的6名潜航员学员中的4人参加了此航段,但暂时不会搭乘“蛟龙”号进行深潜试验。  (朱彧)